Home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
愛心贊助
網站導覽
聯絡我們
首頁
>
大慈故事
>
大慈新聞台
Untitled Page
福慧家園共修會 佛教的孝道觀
【人間社記者 鄧淑明 大樹報導】
佛光山福慧家園共修會8月31日主題「佛教的孝道觀」,由佛光山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主持,邀請都監院頭單書記慧屏法師、佛館副館長有賢法師、大慈育幼院副院長林振瑜、成大醫院護理師樂怡君等人與談。
依來法師首先為大眾破除一般人對佛教的誤解,以為佛教不重視孝道,其實,佛教最注重孝道,連佛陀也以身作則,教育弟子及信徒,不但要孝順父母,更要在農曆七月「孝道月」,參加瑜伽焰口法會,將功德回向,為累世父母超拔,上升佛國淨土。
慧屏法師分享自己尚未出家時,在社會上班,雖然工作回家很累,他也會抽空和父母談心,常常談到自己睡著了,為的就是希望保持和父母親深刻互動。當他決定出家,還舉辦了一場歡送素齋宴,和親朋好友道別。
慧屏法師的父母是佛光會員,因為兒子出家,更勤跑佛光山,忙於接引更多大眾一起學佛。雖然慧屏法師不在父母身邊,然而,他的朋友也經常到他家向慧屏法師的父母請益、陪伴,父母好像多了許多子女一般。慧屏法師感性的說:「佛光山大家庭轉化父母的觀念,也讓父母安心努力在佛道上修持精進。」他將自己的小情小愛,轉成大情大愛,來報答父母恩。
「以前不知道如何孝順父母,剛進入銀行工作,父母覺得很有光彩,但是銀行工作並沒有帶來快樂。」現任大慈育幼院副院長林振瑜則分享,等打卡下班的日子,讓他很痛苦。某天來到佛光山,拿到佛光山叢林學院招生簡章,上面寫著「學佛不用出家」,深深吸引了他。
於是林振瑜放棄銀行工作就讀佛學院,不過卻得不到父母的諒解,甚至一開始還不敢跟鄰居說。但林振瑜在佛學院找到再生父母,到別分院佈教,更找到人生的光明。畢業後,林振瑜決定到育幼院服務,一待就是七年。現在媽媽看到林振瑜的轉變,為育幼院孩子們無悔付出,終於釋懷並引以為榮,認為他做的是有價值且神聖的工作,媽媽也跟著全心投入,做絲襪花手工藝義賣幫助院童,也認為自己獲得更多兒孫。
有賢法師未出家前,有天上網,無意間看到佛光山叢林學院的訊息,便嚮往就讀。然而事與願違,10多年間,多次向母親表達想去讀佛學院,母親總是不肯答應。皇天不負苦心人,媽媽再也沒有藉口阻止,有賢法師如願讀了佛學院。
當時他答應媽媽不會出家,但是讀佛學院後,有賢法師知道出家才能弘法利生,報答親恩。於是先策動父親參加短期出家修道會,改變了爸爸,得到支持,進而改變媽媽的觀念,才得以順利出家。沒想到不久後,哥哥意外往生,讓父母活在愁雲慘霧的陰影裡。後來有賢法師的父母親,經過佛法的洗禮與安慰,發現佛法很重要,不但走出傷痛,更全心投入服務人群。「孝道是物質上盡孝道嗎?還是盡心靈的孝道?」有賢法師以自己的例子說明,原來出家也是一種盡孝道的方法。
在大慈育幼院經過15年的成長教育,樂怡君不但如願成為成大醫院護理師,更進一步出國深造,學習如何關心病患家屬。樂怡君娓娓道來,七歲那年目睹媽媽胃癌末期痛苦,不管吃什麼都會吐,醫生在媽媽喉嚨造口,吃東西時食物都會從那裡流出來。當時她弱小心靈不能理解,為何沒有人能幫助媽媽,更沒有人主動安慰她幼小受創心靈。說到這裡,樂怡君真情流露,涕淚縱橫。從那時起,樂怡君便立志長大要當護理人員,奉獻自己為大眾服務。現在樂怡君知道,自己和病患家屬站在一起,以同理心對待,原來每天在做的,就是盡孝道。
本網站由
佛光山慈悲基金會
建製.
高雄市私立大慈育幼院 版權所有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153號 大慈育幼院
TEL:(07)656-6305 FAX:(07)656-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