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佛光山全球資訊網愛心贊助網站導覽聯絡我們   
大慈故事
MenuBar 愛的緣起 我愛師公-星雲大師 我愛我家 吾愛吾師 大慈故事 創作天地 大慈印象 我愛大慈 MenuBar
 
大慈新聞台
專題報導
大慈的故事
 
 
大慈新聞台
 
Untitled Page
    大慈育幼院 感恩人生 豐富了我的生命
    文/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   
 
 
 
佛光山長年來「以教育培養人才、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宗旨致力推動人間佛教、深耕世界各地,而「 以慈善福利社會」更是早在佛光山未開山前,就已經默默在做的事。現任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署理事長慈容法師談到,星雲大師曾說過,慈善救濟本來就是佛教徒責無旁貸的使命,為此,佛光人數十年來默默關懷被社會遺忘的苦難者,或窮鄉僻壤的民眾,或是不幸家庭、弱勢團體等,其中大慈育幼院更是大師慈心悲願的具體實踐,無論環境再艱難、條件再辛苦,也要提供這些孩子一個安身立命的溫暖家園。

行腳托鉢 籌措創院資金

提起大慈育幼院的創建因緣,擔任育幼院第一任院長的慈容法師說,當年佛光山才剛開山沒多久,台灣社會經濟普遍都很貧困,有些父母因為養不起孩子,就趁著黑夜偷偷將襁褓中的嬰兒放在山門前;也有民眾將外頭撿到的棄嬰送來佛光山照顧,大師因不忍這些孩子流浪在外、從未拒絕過;甚至為了日後孩子受教育方便,不顧他人反對,將所有沒戶口的孩子都歸屬在他自己的戶籍下,跟著大師的俗家姓,一起姓「李」。

開山之初,很多建築物尚未成形,只有東方佛學院已經蓋好,當時收養的嬰孩或孤兒只能先暫住在裡頭,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佛學院師生除了要忙佛學院課程與教務以外,另一門功課就是要照顧這些嬰幼兒的生活起居,那段時間常可看到慈容法師與其他師生,坐在椅子上用心幫孩子縫補衣服、教他們唱歌、指導學校的作業。

然而,隨著佛光山收容的孩子愈來愈多,如何提供一個適合的安置空間也成為大師心頭的掛念。慈容法師說,正好當時在交通銀行任職的經理徐槐生,常來山上找大師學佛,看到孩子們日漸長大,就和大師討論一起成立育幼院的想法,為此佛學院師生還以環島行腳托鉢及義賣方式來籌措創院資金,在各界善心人士護持下,大慈育幼院終於在一九七○年獲政府准許成立,五年後正式啟用新院舍,從此孩子們有了自己的專屬家園。

一視同仁 悉心照顧教導

「剛開山不久的佛光山經濟很艱難,但慈悲的大師從未放棄過每一個被送來這裡的孩子。」慈容法師談到,所謂日日難過日日過, 就算咬緊牙關也要撫養他們長大成人,甚至為了不讓育幼院的院童自尊心受傷,大師特別要求育幼院不能以院童為愛心號召來獲取社會贊助;也不開放外界認養院童,以免其他孩子看到有院童被認養而受到刺激。除每位孩子皆一視同仁外,大師更要求育幼院要盡量給院童穿新衣新鞋,絕不能穿著破舊衣物,藉此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與自尊心。

秉持「全天下兒女都是自己兒女」的慈心善念,慈容法師說,星雲大師不只將育幼院的孩子視如己出,更將每個院童當成是「佛光山的王子與公主」來悉心照料,這樣的創院理念讓大慈育幼院成立至

今一直廣受各界肯定與正面回響,每當政府社福機構有需要轉介孩童安置時,往往第一個想到的都是佛光山大慈育幼院,因為他們知道,孩子來到這裡不只能安心成長,更能獲得生活與教育上的最好照顧與教導。

最期待黃昏

與師公打籃球

佛光山開山後,儘管寺務繁忙,但把每個大慈孩子視為王子與公主的星雲大師,總不忘抽出時間來育幼院陪伴院童,關懷他們在生活與課業上的學習情況,即使前往世界各國弘揚人間佛教,大師也會特別帶回當地的歷史文物給院童看,分享海外弘法的所見所聞給他們聽。為了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大師不僅請來優秀師資教導,還特別送慈容法師至日本深造「福祉學」,將日本當時最先進的社會福祉觀念與做法,引進大慈育幼院教育體系中。

「當時育幼院的孩子們,每天心裡最期待的就是和星雲大師在籃球場上打球。」談起育幼院的昔日點點滴滴,慈容法師笑著說,年輕時候的大師很喜歡打籃球,常利用弘法之餘的黃昏時間在籃球上展現過人的運動天分,那時院童最開心的就是和他們口中平易近人的「師公」一起追著籃球跑,有時孩子搶走了大師手中的籃球投籃得分,大師也總是笑呵呵的,從沒生氣過。

等到大夥打球打累了,這時大師就會坐在籃球場邊為院童們講故事,孩子們一個個席地而坐,雙眼專注地看著大師的親切臉龐、耳裡則聽得津津有味。慈容法師說,大師不只愛跟孩子一起打球,更希望孩子能從籃球競賽中養成強健體魄與良好運動習慣,並從中學到君子之爭的禮貌與風度,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大師曾對育幼院的孩子說過:「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但父母不會永遠跟我們在一起,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後就去世了。這個世界上雖然有很多沒有父親、沒有母親的孩子,但不要緊,只要我們把自己的心擴大,天下人都是我們的父母。在佛教裡有許多高僧大德,都是離開父母,所謂『割愛辭親』獨自修行,創造自己。我們大慈育幼院也一樣,小時候我們依靠老師學習,在歷任院長帶領下逐漸成長,但長大後,總有一天會離開他們,所以要懂得學習獨立的精神。」

除期許院童培養獨立自主性格外,星雲大師也常諄諄教誨院童要了解「團結力量大」的真諦,並從日常生活實踐「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三好理念。大師說,人的每根手指頭都是各自獨立,一根手指頭的力量很微小,但若能將五根手指頭合起來變成拳頭,就會形成一股大力量,這正是團結的重要性。大師期盼每個孩子都能將這些叮嚀牢記心中,期許自己未來成為一個能貢獻社會的有用之人。

安心家園 勇敢迎向人生

慈容法師提到,大慈育幼院從一九七○年創立以來,已經安置照顧了近千名因親人往生或父母無力照顧的孩童,除了來自台灣各地外,更有些孩子是遠從馬來西亞、印尼、香港等地漂洋過海而來,儘管彼此生活環境與家庭背景有所不同,但只要來到育幼院,就會獲得老師們一視同仁的照顧與關懷、絕無分別。

歷經四十多年的光陰荏苒,很多當年在育幼院裡蹦蹦跳跳的純真孩童,早已蛻變為成熟大人,雖然他們因學有所成而離開育幼院各自獨立,但一顆心始終繫在這裡,只要有空就會回來探望昔日師長、表達感謝之情。

「無論我人在哪裡,大慈育幼院都是我永遠的家。」現任台南成大醫院護理師的樂怡君,回憶起在育幼院生活十年的點滴,語氣裡滿溢著感激與感動,她語帶動容地說,佛光山與大慈家庭就像是自己的再生父母,在她不知下一步該往哪裡去的時候,及時伸出了溫暖的手,給了她一個可以遮風避雨、安心成長的家園。

樂怡君說,她七歲時,媽媽就因病往生,由於治療費用高昂,幾乎傾家蕩產的爸爸在母親過世後只能帶著輟學的她與哥哥到處在各地流浪,那時因父親因收入不穩定,三餐常是有一餐沒一頓,到了晚上就以公園或廟宇為家。後來爸爸有了較穩定的工作,白天無法照顧他們,她和哥哥只能自己照顧自己。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有一天她與哥哥跑到鄰近校園玩耍,被學校警衛發現兄妹倆沒有上學,趕緊通報學校,並由社福單位接手輔導,後來輾轉送至大慈育幼院安置,才讓兄妹倆不再四處漂泊。

無憂無慮的育幼院生活也給了樂怡君追逐海外留學夢的勇氣,大學畢業後,她邊工作邊存錢,並順利申請到澳洲臥龍崗大學護理研究所的入學許可,把握時間學習的她短短一年內就拿到學位,成為學校畢業典禮上唯一的台灣學生。

大師溫暖 猶如定心丸

回首在育幼院的日子,樂怡君說,她很慶幸自己有因緣成為大慈家庭的一分子,以前的她曾因四處流浪而心裡不平衡、怨天尤人,來到育幼院後,在師長教誨下,讓她開始懂得惜福感恩,尤其星雲大師常對他們說「這裡就是你們的家,安心在這裡生活,不用擔心」,溫暖的話語更讓當時初來乍到的她猶如吃了一顆定心丸,從此不再感到徬徨與無助。

同樣的感受也在朱倚諒身上看得到。育幼院創立之初,身為泰雅族的朱倚諒年僅六歲,因母親離去、父親無力照顧,在他人引介下被送到育幼院,回憶起過往,他說在育幼院的日子是他最美好的記憶,那時候他最愛在球場邊看著星雲大師與院童一起打籃球的颯爽英姿,尤其打完球後,大師還會說許多故事給院童們聽,令他總是回味再三。

後來朱倚諒長大成人後,更考上美國西點軍校,短短幾年內就拿到美國及英國的雙博士學位,學成歸國後不僅貢獻所長,飲水思源的他更長期致力推動原民文化復育計畫,努力將部落文化的根傳承下去,幫助更多像他一樣的孩子。
 
 
回上一頁 回到頁首
 
本網站由 佛光山慈悲基金會 建製.
高雄市私立大慈育幼院 版權所有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153號 大慈育幼院 TEL:(07)656-6305 FAX:(07)656-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