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
愛心贊助
網站導覽
聯絡我們
首頁
>
大慈故事
>
大慈新聞台
Untitled Page
福慧家園 如何每日一善
人間社記者 吳仕英 大樹報導
佛光山福慧家園6月25日共修會主題「如何每日一善」於藏經樓法寶堂舉行,由佛光山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社輔布教師薄培琦、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南區協會區副會長林文輝、人間佛教宣講員王淑慧及南華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學生顏菩提與談。分享在生活體驗、家人親情互動、生長環境心情轉折時,「如何每日一善」的心得。
依來法師說,「人之初,性本善」是與生具足,佛教的精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則是最高的行善。星雲大師曾說行善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四給」是自己先有才能給,從自受用到他受用,從自利到他利,能量無限擴大。
王淑慧生長在基督教家庭,成長求學的過程並不順利。婚後看到先生對阿嬤的孝順,感受到善美的孝親、家庭的和樂,又在佛光山聽到「眾生無邊誓願度」,因此常將母親接來家中,透過溝通瞭解化解多年的怨懟,媽媽也認識佛教,除了皈依也將受持五戒。
在家中,王淑慧將大師的「三好」用在夫妻之間,常常說讚美及鼓勵的話。先生因為學佛且承擔佛光會會長重任,有很多改變,自稱是「上等丈夫及三從丈夫」。兒子從毓麟寶寶到幼童軍,都在佛光山成長,小小年紀也學會隨順修善行。
林文輝舉出星雲大師如何教出優質青少年的方法:要結緣、有感恩心、有禮貌、有信仰。他提到童軍的日行一善就是慈悲愛心,童軍的「智仁勇」三達德與「三好」相契合。
林文輝指出,目前中華佛光童軍團有80團、3000多人,是全國最大的社區童軍團。童軍多元活動,都具有教育目的,透過實際去做,小孩子可以成長。學習做「生活的高手,知識的巨人」,將學到的技能應用於生活中,同時在團體中學習服務別人,隨時都有行善的能力,善的力量就會無遠弗屆擴散出去。
薄培琦分享佛光菜根譚「現在之福,來自往昔的功德,不可不惜;將來之福,必能有益後代,不可不培。」行善的意義要能利益他人,成就美事;同時提出行善的當下,也要尊重別人的尊嚴。
行善要規劃,從小做起、從心做起、從今做起、從我做起。因為規劃才能持久。大師說「我為歡喜而來人間」,薄培琦指出,在義工作務中、在學習成長中、在成就眾生中,有沒有找到自己的歡喜。所謂行善,就是用身口意幫助別人,給人助緣,而且是別人所需要的。
顏菩提因為家庭因素,6歲就被送到大慈育幼院,住了12年。起初心中有失落感及憤怒,後來看到師公星雲上人、法師和老師們無私的奉獻心力,讓育幼院的孩子們像王子和公主般的衣食無缺。轉念後,學習放下對原生家庭的不滿,轉而用慈悲及善念看待事物。
每兩年舉辦的「大慈歸家日」,顏菩提看到大哥哥大姐姐回來接心敘舊,那種發自內心的歡喜,讓他覺得「回家的感覺真好」,令人感動。大慈的孩子在過年期間,以遊行及義賣來回饋大家的行善。至於如何日行一善,顏菩提舉師公上人說的:「行善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認為可以從關懷身邊的家人做起。
依來法師說,世間上任何東西都可以失去,唯獨不可沒有慈悲。慈悲從哪裡來,從每日一善而來;每天做一些慈悲的事、說一些歡喜的話、發一件利人的願、讀一些益智的書。日行一善,學習「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的精神,自利利他。
最後大慈育幼院的王子及公主,以「感恩的人生」、「歌誦偉大的師公」兩首歌供養大眾,表現「日行一善」的慈悲。
圖說:顏菩提居士。 人間社記者吳仕英攝
本網站由
佛光山慈悲基金會
建製.
高雄市私立大慈育幼院 版權所有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153號 大慈育幼院
TEL:(07)656-6305 FAX:(07)656-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