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捨,是菩薩普渡眾生的四種精神,就是要把歡喜布滿人間。
慈,是與樂心,希望眾生得到快樂
悲,是拔苦心,期能解除眾生痛苦
喜,是歡喜心,願眾生皆得禪悅法喜
捨,是包容心,捨我執、容萬物,成就圓滿和諧的世界。
佛教講苦,是為了讓我們認識苦的實相、瞭解如何解脫苦惱、得到真正的歡喜。物質上的豐裕不一定能解決人的痛苦,有時甚至會帶給人煩惱。佛法的歡喜,是要我們從法喜、從禪悅、從真理中去體會內心的自在和安樂。
佛光山的慈善事業就是以這種慈悲喜捨、利他的人間佛教精神為本,為眾生拔苦與樂、無遠弗屆的照護你、我的身心靈…
一九四九年,星雲大師率領「僧伽救護隊」抵達台灣,縱使自身處於艱困坎坷的歲月,但大師始終不忘初心,無畏無私的救拔苦難的人。
一九五六年,大師駐錫宜蘭時,帶領青年學子進入宜蘭監獄,以佛法度化受刑人,助其建立改過向善的信念。至今,此項教化輔導的觸角已擴展至全省各監所。
一九六四年,於壽山寺創設「慈善堂」,從事濟急、施藥等慈善工作;一九六七年成立「急難救助會」,每年冬季舉辦冬令救濟。
佛光山的慈善工作,並非以提供金錢或物資的救濟為要,而是兼融文化、教育、共修,從去除人的貪嗔癡、淨化社會為根本做起。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問題複雜而多變,佛光山為提供專業化服務,於一九八九年設立「財團法人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統籌辦理兒童青少年福利、老人福利、雲水醫療服務、宗教心靈諮詢、急難救助、重大災難救援、監獄輔導教化、機構探訪、二手醫療輔具、失智症防治等等十大類,亦接受政府委託辦理社會福利工作。 |